资讯

近日,由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澳大利亚西澳大学、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全球20个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天文学团队,验证了名为“频率相位传递”的技术。这一技术通过改正地球大气扰动效应,提升了事件视界望远镜对极暗弱黑洞的观 ...
在中国西北的戈壁深处,新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煤炭资源接续区和战略性储备区。其中,准东煤田的储量达到3900亿吨,是中国最大的整装煤田。在火力发电领域,燃煤成本占发电总成本的70%~80%。准东煤因价格便宜、储量丰富,在西北地区使用尤为普遍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牵头发起的“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和丁林院士等牵头发起的“国际巨型高原研究会”(PlateauPlus)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IDSSD)执行委员会正式批准。
5月11日至14日,第二届“夸父一号”和“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联合科学大会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召开。大会旨在总结一年多来基于两颗卫星观测数据的研究进展,更好推进未来科学产出。来自全国34家单位的20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亚热带生态所首席科学家印遇龙 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与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源,推动生猪生长性能精准调控、健康养殖技术等科研成果在生猪生产中的规模化应用,助力养殖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养殖经济效益。
近日,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中科院院长、领导小组组长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中科院副院长、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涛主持会议。农业农村部、有关省区市农业农村厅、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 ...
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记者5月1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国内外团队,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近日在医学3D打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可在体内直接制造医疗植入物和定制化治疗组织的新技术,无需进行传统侵入性手术。该技术为未来精准医疗开辟了新方向。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陆生腹足类动物壳体作为考古和地质学研究常使用的定年载体之一,其 14 C测年结果常受到石灰石效应的影响,导致测年结果异常。这些异常影响古环境年代的准确性,并限制对于过去气候变化的理解。由于缺乏对壳体化石石灰石效应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评估 ...
天然气重整是当前全球氢能生产的主要技术路线。太阳能天然气热化学制富氢燃料,将间歇、波动、低能流密度的太阳能以稳定、高密度的燃料化学能形式存储,有望实现太阳能与传统天然气热化学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是太阳能稳定利用与低碳清洁燃料生产的 ...